人民日报海外版:民企“走出去” 民心“赢回来”
“今天我给大家讲两个故事。一个发生在南非,一个发生在澳大利亚。”在1月18日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与媒体作用”峰会上,嘉宾王燕国选择了用两个故事作为他的开场白。
王燕国是这次峰会主办方中国民营经济国际合作商会的副会长,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年过六旬的他一直在沿线国家飞来飞去,既是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愈发成功和自信的见证者,也为这个过程中民心相交的故事所感动。
“人文交流和经济是左右手”
“去年我到南非,我的一个朋友一见面就讲,中国中医药太好了,那真是妙手回春。”早些时候,王燕国的朋友在非洲科摩罗有亲戚一家7口人都得了疟疾、生命垂危。这时,中国人给他们送来了绿色的药片,救了全家人,也救了全村人。后来王燕国一打听,这个药片就是青蒿素。
2013年的科摩罗,广东民企新南方集团启动了复方青蒿素快速清除疟疾项目,一年后,科摩罗实现疟疾零死亡,发病人数减少98%,成绩获得世界卫生组织认可。2016年,马拉维政府也启动了同样的项目。
“中医药不仅让这家民企获利,更为中国赢来好名声、好口碑,赢来非洲人民的友谊。”王燕国感慨,其实人文交流和经济是左右手,在与当地社会有了相互尊重和信任后,“走出去”的企业,根才能扎得更稳,经济合作才能开展得更顺畅。
民企“走出去”,难免“水土不服”。资深媒体人高峰建议,先从人文交流入手。华为、联想、海南航空、吉利控股等民企,正是因为较好地处理了跨文化管理和本土化经营的问题,才取得不错的海外投资效果,也实现了中外团队的高度融合。
打通“一带一路”的民间通道
从数量上看,民企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绝对主力军。据统计,中国在境外共注册了2万多家企业,其中国企只占10%左右。“一带一路”沿线70多个国家中,几乎到处都有民企活跃的身影,他们已成为境外代表中国的“主要面孔”。
四达时代集团就是其中比较闪亮的一张。《媳妇的美好时代》等中国影视剧,就是由他们传播到非洲的大街小巷。“影视剧已经成为非洲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集团副总裁郭子琪说。
“起初我们播中国影视剧,主要是为远在异国的员工缓解乡愁。但是后来发现非洲人特别喜欢,只是由于语言障碍,看得不过瘾。2010年,我们上了英语和法语字幕,2012年开始做英语和法语配音,还是有非洲观众不满意。2015年8月我们上线首个斯瓦希里语和豪萨语频道,不到半年收视率冲到最前面。”深得非洲朋友喜爱的四达时代发展之路越走越稳,去年收获一个大订单,为非洲一万个村落实施接通卫星电视信号,首批54个国家,10多亿人口,工作正在开展。
武术、语言、戏曲、旅游、媒体……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许多领域,类似的故事都在上演。民心植根于民间,推进“一带一路”,需要各国市民社会和公众舆论的广泛认同。而民企在扎根当地的过程中,广泛交流,增进互信,加深感情,犹如打通了“一带一路”的“民间通道”,让“一带一路”通达顺畅,行稳致远。
企业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中国是“一带一路”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但“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事,更重要的,沿线国家可以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在中国的帮助下实现发展目标。
益德智慧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玉印对此深有体会。“在和国外商业合作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企业‘既要重视投资利益,也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这句话的重要性。”他的公司在澳大利亚、马尔代夫都有投资设点,规模不小。但同时身为中华慈善总会永久理事,他认为不能“赚钱就跑”,要饮水思源、回报社会。“我们一直留有一颗善心,想尽力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在敬老爱老、扶危济困、抗震救灾等方面,都尽可能多一些反哺社会,多给当地社会提供支持和帮助。”这样的善举,为中国形象增光不少。他说,通过在当地的经营行为,民企为驻在国的税收、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不少贡献,也让外国人对中国的商业行为放心,明白中国对外投资秉承的是务实合作、互利互惠的原则,起到了同驻在国民众增信释疑、扩大交流的目的。[《 人民日报海外版 》记者 汪灵犀( 2018年01月20日 第 03 版)]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