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企业吹响投资非洲“集结号”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驻非洲,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已经成为企业家掘金的乐园。除了能源、基建行业的大型央企之外,民营企业逐渐成为开拓非洲市场的生力军。据了解,在非洲的投资回报率远比亚洲高,未来10年,离岸外包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或许将从亚洲转移到非洲。
“中非合作受到了双方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评价和普遍欢迎,中国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开展与非洲的能源资源合作,帮助非洲国家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中国外交部非洲司司长卢沙野在近日召开的首届中非地方政府合作论坛现场表示:有超过2000家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兴业,雇用当地员工比例超过85%,中非经贸合作不仅使双方受益匪浅,也对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来自中国商务部的最新数据显示,去年中非贸易额比上年增长83%,达到1663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中国依然是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今年上半年,中非贸易额已经达到986亿美元,同比增长24.9%,中国从非洲进口599亿美元,同比增长29%。其中,能源、矿产、建筑、制造等行业的项目数量在非洲继续增长,金融、航空、农业、旅游等产业的投资合作方兴未艾。
民营企业投资非洲的时机来临
“目前,中国企业走进非洲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20年来,中国的发展已经积累了足够的资金和技术,外汇储备已达上万亿美元,很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一样具有竞争力。”已在非洲生活了近20年的古斯塔集团董事长郭栋告诉记者,“非洲非常认可中国的企业,也非常欢迎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创业。非洲是一个大市场,它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样贫穷落后,非洲已有20多个国家超过了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他们有近7000亿美元的私人资产,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消费市场。”
论坛上,非洲各国代表的发言也证实了郭栋的观点。比如,加纳政府就希望中国投资能把重点放在国家能力建设上,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建设基础设施。乌干达政府则希望和中国在道路建设、水工程设施、建筑、医疗、农业、旅游业,以及可再生能源技术方面展开更多合作,最需要对铁路、道路、机场、港口、学校、医院等硬件的投资。
“到非洲去投资,也许是中国企业未来获得提升的一个机会。”北京温州商会副会长、方氏企业集团总裁方钦佩公开表示,在论坛期间,他与肯尼亚签订了投资协议。方氏企业以生产纺织服装为主,在方钦佩看来,现在去投资,将获得先发优势。北京温州商会副会长陈桂钦与乌干达有关部门达成了能源、矿业等方面的投资协议。他表示,非洲国家对资本、技术的引进力度空前,与他们的交谈非常融洽,深切地感受到了他们的热情与期望。
据悉,在论坛期间,北京温商与30多个非洲国家签订近百个合作协议,涉及金额达50亿美元,论坛为中国企业,尤其是温州的民企、民资走进非洲,搭建了实质性的合作平台。
投资非洲利润丰厚
非洲不仅迎来投资的黄金时期,其投资回报率也处于高位。
财经作家杨涌泉告诉记者:“在6年前到非洲时,整体感觉就是落后,非洲工业基础异常薄弱,从大陆上空鸟瞰,几乎看不到高耸的烟筒。然而,令人吃惊的是,在中国卖得很便宜的商品在非洲却非常昂贵,商品价格普遍比中国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比如一双拖鞋当时在国内就几元钱,但在非洲却是几十元,估计最低的利润也要超过70%。一言以蔽之,在中国属于夕阳产业的产品在非洲利润惊人。”
对此,北京温州商会会长吴家齐也颇有同感。他说,在今年6月份到非洲考察时发现,对于2005年后进入非洲的一些温州企业来说,他们的产品在国内很普通,但在非洲却极具竞争力。非洲的市场分割为一个个小市场,如东非、南非、西非市场,他们有需求,对民生及能源产品的需求更迫切,因为他们处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与中国经济落后10年至20年。
郭栋也表示,非洲在制造业方面普遍相对落后,像东非、西非、中非制造业的技术最差,而国内目前的一些设备进入非洲正合适。只有帮助它建立起一个制造产业,才会产生一个消费市场。“重要的是入乡随俗,只要能融入当地社会,就不愁赚不到钱。”
显然,中国中小企业加工制造能力强,与非洲企业具有互补性,劳动密集型企业在非洲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从目前情况看,大多数投资非洲的中国企业业绩良好,得到了较为丰厚的回报。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如果非洲要修建所需的港口、铁路、公路及电力等基础设施,每年面临的投资缺口高达310亿美元。一位在肯尼亚建了水泥电线杆厂的华商透露,只要有当地合格证,年销量达到2万根电线杆,净利润就将接近30%。在乍得,一吨水泥能卖到3000元人民币,国内才卖300元。在埃塞俄比亚,水泥在去年更是涨到了每吨5000元。
杨涌泉认为,欧美市场已经基本饱和,出口越来越难做,而非洲市场的潜力巨大且利润丰厚,将是中国未来出口发展的主要市场,中国企业有必要抢先占领非洲市场。
上一篇:民企“走出去”扶持细则有望落地
下一篇:俄专家:中俄经贸合作前景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