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助推中资银行“走出去”
10月15日,英国政府发行全球首只“主权级离岸人民币债券”,吸引了约58亿元人民币的投资需求。英国方面明确表示,发行人民币国债的收入将作为英国政府的外汇储备。
10月14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宣布将与工行寻求在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等方面的合作;在刚刚结束的IMF及世界银行系列会议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还透露,一些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使用人民币作为国家外汇储备货币。
尽管人民币国际化是漫长的过程,但是各相关方一直稳步推进。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理事长、戴相龙曾表示,人民币国际化的常规步骤为,完全实现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上可兑现,基本实现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先发挥人民币的计价、结算、投资功能,再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储备货币。
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中国大型金融机构走出去的配合。因此,中资银行近年一直加快国际化的步伐。除了几家大型国有银行扮演“出海先锋队”的角色外,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也通过申设机构和跨境并购成为了“后起之秀”。
从商业银行自身角度出发,资产国际化不仅可以分散风险,还能促使其资产配置实现最优化组合,增强银行盈利能力和经营能力。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对腾讯财经表示,尽管国内银行业的净利润很高,但各家银行主要还是发展境内业务,且净利润增速在下降。因此,银行从长远发展考虑,必须要做成跨国银行。
从更深层的角度来看,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浪潮中,培育我国的跨国银行可以使商品、人民币、银行及其他服务形成全方位、协同“走出去”的系统,或许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作是银行的“政治使命”。
在南非标准银行的收购案完成后,工行董事长姜建清坦言,该笔收购一个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中国企业在非洲有了一个最重要的合作伙伴,而且这个合作伙伴由工行控股。
此外,随着中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进一步提升,人民币将发展成为主要的国际货币。如前述所说,人民币国际化必然要求中资银行“走出去”的配合;反过来,人民币国际化使本币业务和外币业务进一步融合,推动人民币市场从国内市场转变为全球市场,这又为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提供了历史机遇。(腾讯财经 杨玚 发自北京 原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