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新闻资讯 NEWS

服务您的热线:010-84647718 我们恭迎您的来电!
当前位置:新闻资讯新闻快讯

中国企业走出去:在烦恼中成长

发布:中国经济时报  来源:CICCPS  时间:2012-04-06 11:41:09

    3月30日,第十一届跨国公司中国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商界、学界和政府部门的代表对于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新挑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成长的烦恼不可避免

    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熊志军指出,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成长的烦恼”是不可避免的,只要企业成长,就必然要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熊志军认为,当前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主要面临着四个方面的挑战:法律方面,企业对外国法律框架认识尚未摸清,就贸然进入一个国家,显然是存在一定风险的;管理方面,企业治理方式面临挑战,中国企业对现代企业制度、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和治理方式都还不是特别熟悉;人才方面,即使有丰富国际化经验的央企,目前仍然缺乏国际化的经营人才;风险管控能力方面,中国企业仍然经验不足。

    在谈到中国企业为什么要走出去时,熊志军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三个误区:要区分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走出去是企业的利益导向,而不是国家的政治导向;要明确走出去是企业战略目标的需要,而不是简单作秀,不是为营造一时的轰动效应;走出去是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不是单纯地争夺资源,是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而不是为了投机性的短期利益。

    熊志军认为,企业不仅要认清走出去的误区,还要回答如何走出去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企业要具备什么条件,或者做好什么样的准备。他指出,企业必须做好承担风险的准备,并建立规范的治理结构。走出去的企业必须在国内的产业或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具备一定的核心能力,并且在国内的资源配置已经做到极致。另外,企业的发展战略要清晰。企业还要拥有全球化资源配置的复合人才,具备跨国管理能力。

    熊志军对企业如何避开走出去的陷阱提出了自己的六点建议:要对进入国作出全方位的研究,包括国情、政体、法律体系、员工素质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真正了解走出去的风险所在;要明确中国企业的形象定位,必须带头遵纪守法,不能把国内的“潜规则”带到国外去;要善于利用国际共同遵守的规则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注重所在国的利益,努力实现共赢,防止单纯获取资源、片面追求短期利益;努力成为模范的企业公民,履行好企业的社会责任,要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要侥幸利用政策和法律的漏洞;做好风险防范和危机应对的预案,出现了危机和风险时,要及时采取措施主动化解。

    多方共同努力实现共赢

    国家发改委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司司长孔令龙分别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分析了中国企业境外投资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他认为,中国企业境外投资仍然是一个新事物,仍需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共赢。中国企业境外投资起步较晚,在内部和外部都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从内部看,首先是合规管理问题,目前国内这方面法律还比较滞后,中国没有一部境外投资的法律,绝大半部分规章既不是国务院直接发的条令,也不是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这影响了境外投资管理调控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其次,对境外投资的支持服务力度不够,包括金融、保险、税收等政策都不完善。另外,企业本身规模小,跨国经营管理的经验不足,最重要的是国际投资管理的专业化人才匮乏。

    从外部来看,困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保护主义在逐渐增强,并出现了把经济活动政治化的倾向。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增强,境外投资规模扩大,国际上对我国企业正常投资活动的疑虑也在增加,企业面临限制性措施、政府审查的风险也在增加。二是我国企业投资活动大部分还是在发展中国家,有一些国家政局动荡不安,资源的权益分割也不是很明确,政策稳定性相对较差,这样的投资就面临许多不确定性,风险比较大。有些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等硬条件比较差,甚至于生活条件也比较恶劣,安全风险也比较大。三是各国之间存在许多文化差异,怎么处理好投资对象国或当地社区的要求并融入当地文化环境也是一个难点。

    孔令龙强调,企业对外投资,既要符合国家和企业的利益,更要遵守东道国的法律法规,要保护生态环境,尊重当地的文化,保障员工的合法利益,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关心支持当地的社会民生事业。

  • 联系电话:010-84647718
  • 联系传真:010-84648565
  • 联系邮箱:office@ciccps.org
  • 联系地址:西城区国际企业大厦B座9层

备案号:京ICP备14018105号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金融大街35号国际企业大厦B座9层
电话:010-84647718|传真:010-84648565|邮编:100003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4997号